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松江宋代方塔,历经千年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一穷千里目 | 寻宋江南

新民晚报 2021-12-0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演艺 Author 徐翌晟


寻宋江南


“待无恙,多来往,共江南”

长三角四大晚报

与读者定下疫情后的温情之约——

寻宋之旅

↓↓↓


踏过一路落叶,

来到松江方塔园,

园中的北宋古塔高42.5米,

历经千年风雨雷电傲然挺立。


本文所有图片均由李铭珅拍摄


跟着视频走近松江方塔园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曾经,我国著名城市规划与建筑学家、也是方塔园设计者的冯纪忠先生这样说过:“与古为新的古不是完全的宋,但精神是宋,我要让这种精神在全园流动。”



从宋起八次大修


唐与宋的文化共同成就了方塔的高贵和秀美——


方塔



塔的平面呈正方形,共9层,底层每边宽6米。

塔檐的二层到九层每一个檐角的连线都呈抛物线的弧度,名叫“卷刹”。

塔身瘦长,塔檐宽大,形体犹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为了秀美,塔体外除去繁冗,把楼梯都设计在塔身中,旧时,可层层登高。

世世代代,有多少人在这里为了穷千里目,而更上一层楼?



经历风雨,方塔曾被多番修葺。

明万历年间,方塔塔顶宝瓶为募款而修,高僧大振断臂以示虔诚。清顺治十七年、乾隆三十五年和道光年间都有修葺。尤其至道光年间,开展更换塔刹等大修。


松江方塔


辛亥革命后,塔的砖身出现裂缝,下层围廊全部毁坏,塔内各层木结构亦大多损坏,楼板扶梯仅剩一层。


1973年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批准,方塔进行建塔以来的第八次大修。



据介绍,1975年,方塔开工修缮,底层扶梯改为外扶梯结构,木结构按宋代做法, 根据陈从周教授意见,参照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建筑的寻杖式栏杆式样制作。

塔檐四角下的风铃(惊鸟)原物缺失,由上海博物馆提供的唐代风铃为实样,在修塔工地浇铸。


塔檐四角下的风铃


修缮所用木材分别为江西景德镇樟木、安徽黟县的青刚木及建杉100多立方米。苏州吴县陆墓砖窑厂定制了砖瓦。

在大修中更换腐蚀的塔心木,用老式巴杆安装了重6吨的塔刹,补换相轮。

恢复各层扶梯、楼板、平座、栏杆等,重建了围廊。


塔檐的出檐


大修历时4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认为松江方塔是全国古建筑修缮中的成功范例。




仿佛入历史隧道


方塔园中的建筑,不仅仅有方塔,此处本来是唐宋时松江府中心,县府、城隍庙与兴圣教寺所在地,唐代市河穿越而过。


塔园全景


1978年起,冯纪忠接手了方塔园的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对冯纪忠先生颇有了解的范文兵认为:“他没有把传统的再造仅仅理解为形式上的纪念,他把建筑的现代性诠释成一种可以与古人对话并与现代的普通人生命相融合的绵长。园中所有植物不做人工造型,全园没有出现水泥地。”


全园没有出现水泥地


从方塔园的东门进入,便进入了冯纪忠设计的堑道,静谥幽深,仿佛进入了历史的隧道。



据在方塔园内工作了20年的高梅介绍,这条80米长的堑道是冯纪忠带着人用石块一块块垒起来的,大石块间的缝隙都经过了精心计算,保证其中不长出荒草。


堑道经过精心设计



对于刚刚踏入方塔园的游客,景致不能让其一览无余。

进入堑道,两壁弯折,远处似乎有隐隐约约的出口,一眼又望不见尽头。


一旦走到堑道尽头,豁然开朗,正前方是雄伟的上海妈祖庙,而左前方是开阔的方塔广场。

这种心理变化是风景感受的巧妙对比安排。


方塔广场


整个堑道风光正合了冯纪忠喜欢的王安石一首诗:“山山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尽处,青山捧出梵王宫。”



建筑设计显个性


在设计方塔园时,冯纪忠做了严格的建筑考古工作,由此发现了一条唐代的市河。


游客泛舟方塔园


“市河进行了严格保护,河边的所有原始树木都予以保存。”高梅说。

今天的我们还可以在方塔园泛舟畅游唐代市河,想象市河穿过集市、庙宇与坊街的场景。

河上,安静地卧着一座南宋古石桥——望仙桥。游客依然可以轻轻走过,如同800年前一般。


望仙桥



方塔园的临水一隅,还有一个几乎不费任何费用建起的茅草亭“何陋轩”,轻巧又雄伟,成为中国现代建筑里程碑作品。

“松江至嘉兴一带的农居多为庑殿顶,因此屋脊常作大幅度的弧线形状,何陋轩加入了歇山顶的元素,延续了的当地文脉。”高梅特别提醒,“亭中承重的毛竹刷成了白色,交互的节点却刷成黑色隐去,这样,整个结构就象飘动在空中。”


何陋轩



冯纪忠还特别用旧红砖在亭边设计了数道弧墙。

从早至晚,光影在东西弧墙上慢慢移动,水边的茶客在时间流逝中感受着这一变化。

其中,饱含着建筑设计者的心思:“所有弧墙有各自的圆心,如同每个人以个性为中心,和而不同,宋的精神彰显个性。”


方池



修塔为何故意朝东南斜?


“方塔是我国佛塔修缮中完整保留宋代斗拱最多的古塔之一。方塔木构件尚存古代斗拱177朵,其中以宋代斗拱最多,占63%。”


宋式斗拱


方塔园主任胡秀红站在清晨的塔影中告诉记者,塔内的宋代原物得到了有效的拯救和修复。

塔中保存一部分宋代的罗汉枋、撩檐枋等,在多雨潮湿的江南古塔中实属罕见。


方塔园中石碑讲述建筑历史


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江苏之塔》一书中说:“松江方塔是自唐代到北宋,同类塔中嬗嫡的代表。”

意思是说这座北宋时期建成的塔沿用了唐代的形制,造形、用料、技术和施工都是典型的唐代楼阁式砖木结构塔。


隔岸观方塔


“若绕塔身一圈,仔细观察可发现方塔的塔基向东南倾斜。”胡秀红提醒。

为何建斜塔?


仔细观察,会发现方塔有一点倾斜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造塔行家,造了一座斜塔,人们问他为什么?

他说:“我们这代人是看不见了,我造的这座塔200年后便成为一座笔直的塔。”

松江濒临东海,常吹东南风,年代久远后,塔就会向西北方向扶正。

近千年来,方塔被东南风扶正后,又向西北偏移53厘米。

修方塔时工匠们用每层腰檐平座作一定借转的方法,使东南上部出檐尺寸大于西北部,形成一种视觉差,使原本倾斜的塔身看不出斜度来。


方塔园


方塔园占地182亩,方塔之外还有众多文物相伴,如宋代望仙桥、明兰瑞堂(又名楠木厅)、清代陈化成祠堂、清天后宫大殿、清代天妃宫……

方塔地基下的一地穴,内有石匣、银匣、宋代钱币、铜佛及象征佛牙的动物骨骼化石等。


这些文物与今天的园林景观共同呼吸,连接古今,刚柔相济。




来源:新演艺工作室(作者:徐翌晟)

图片:李铭珅

视频制作:张剑

海报:王嘉玮‍‍‍‍‍‍‍‍‍‍‍‍‍‍‍‍‍‍‍‍

编辑:小开 施雨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下方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四连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